所以,就像东浩纪所说,宅文化的现状是含大量萌点的人物设定先行,走在所有叙事前面。这个我们可以从现在电视动画先公布人设的发行形式看出一二。“萌”这个词,在日语里同音词还有“燃”,是形容一种看到喜欢的东西心中的那种感觉。现在这个说法已经泛滥了,最早在宅语境里,和普通的喜欢不同,“萌”有很微妙的性的含义。所谓“萌要素”,或者中文里常常翻译为“萌点”,一般是指一些无叙事意义的人物外形和性格特征。外形萌点有比方说兽耳、双马尾,衣着上的话有绝对领域、女仆装,性格的话有傲娇、无口等等。我觉得其实叙事也有萌要素,比方什么青梅竹马啦,相爱相杀啦,不过也许这些叙事方面的常用俗套可以换一个词。这些萌要素在整个宅消费的作品群中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不断地被拿来拼贴组成新的人物。因此,文本的产生不再发自叙事和个体的故事,而是来自于不断重复消费的萌要素。
这本书是在vocaloid出现之前写成的,所以东浩纪的书中没有用初音的例子。但初音未来简直完美契合了东浩纪关于“非叙事”的论点。初音最早只有一个形象,她是一个蓝绿色头发、双马尾、身着机械风迷你裙,穿长袜露出绝对领域的十六岁女孩,几乎是一个萌要素集合体。粉丝们在“调教”初音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叙事和意义附加在她的身上,而且不断地使粉丝们附加的意义官方化。初音和大葱的组合就是一个非常诡异的故事。最早是民工漫《死神》里一个人物井上织姬的一个甩大葱的动作被不断循环并配上了芬兰民歌《伊凡波尔卡》,然后这首歌就有了一个别称《甩葱歌》,之后有人用vocaloid的软件调教了初音唱这首歌(把芬兰语转成日语音节损失了很多细节发音,但是同时这首歌听起来也就魔性了很多),并配上了初音甩葱的动画PV,在niconico一炮而红。从此初音就和大葱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初音的官方手办会拿着大葱,演唱会上卖的荧光棒都是大葱形状的。初音的叙事和任何其他背景故事都是使用者慢慢堆积上去的,最开始的时候就真的只有萌要素组成的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