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赵超谈石刻与中国考古

2016-09-25 12:09:46      参与评论()人

研究石刻的人以前比较少,这几年多了一点,尤其是各个高校里面,很多做历史研究与语言文字研究的学者,都开始逐渐注意到了石刻材料。一方面,这跟新出土的石刻越来越多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术风气的变化、学术视野的拓宽。这些学者以前可能从来没有关注过石刻,慢慢地才发现,这里面有这么多可以做的材料、可以做的文章。旧的材料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石刻里面能够找到很多新的课题。但是这些学者的做法与传统金石学的路数非常接近,还是局限于石刻的文字内容,进行资料考据。而我做的考古学研究强调的是从各种石刻材料实际的形制情况入手,梳理石刻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是我跟他们最大的一点不同。

以前做传统石刻研究的人似乎不太考虑石刻的形制问题。

赵超:关于石刻的形制,一般人最经常说的就是碑。只要提起石刻,就用碑来代替。因为他平常见到的碑最多,受碑的影响也最大。实际上,石刻的内容相当丰富,我借助考古学研究方法去做过具体的分类。就拿有文字的石刻来说,我们能看到的中国石刻形制也很多,有碑,有墓志,有造像题记,有买地券、镇墓券、舍利函等,大致上可以分成十一类。传统金石学家的分类比我多得多,晚清学者叶昌炽在《语石》里面分了几十类,有些分得特别细,像什么井阑、香炉,这些东西都给分成一类。虽然确实形制不同,但由于现存材料不多,显得有些琐碎。所以我们暂时把这些东西都归为一个大类:器物的附属铭刻。实际上,我的分类主要想通过类型变化反映中国古代石刻文字出现、发展、使用的整个过程。应该说,最早出现的石刻文字,就是器物上的附属石刻文字,用来表现器物的所有者或制造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较早的石刻文字,往往都是在一些器物上刻个名,如殷墟小屯出土的石簋,簋耳上刻了一行字,用来反映它属于某个所有者。这种附属石刻跟当时的手工业发展与管理制度是有关系的。再往后,随着技术的演变、社会的发展,石刻渐渐变得越来越大,有了专有的固定形制,成为一种大型的、纪念性的石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宣传意义的石刻。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秦国石鼓文。以后秦始皇巡幸天下,到处立石勒铭,这些也是纪念性石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