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赵超谈石刻与中国考古

2016-09-25 12:09:46      参与评论()人

您这种说法,让我想到了巫鸿在《武梁祠》中说的“纪念碑性”。

赵超:巫鸿提出的“纪念碑性”很有启发意义。他主要是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去看这些石刻材料的出现,说由于人们产生纪念这个观念以后,才相应地出现一些具有纪念碑性的建筑、石刻,以及其他的一些标志性的纪念品,这实际上能够反映当时的意识形态的一个转变过程。当然,如果我们具体地考察石刻出现的时间和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跟巫鸿讲的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这个说法的确很有启发意义。

您讲到了石刻对所有制的表现,又讲到了石刻的宣传性和纪念性。要承载这些思想内容,离不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吧?

赵超:材料和工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都很清楚,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石器时代(有人说后面还有个玉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几个重大阶段。石器时代的人们就用石头这种坚硬的材料来作为生产工具,并开始考虑利用石材建筑。这就是一种工艺的产生。考古学上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变化,工具不断在发展,技术也不断在演进。现在我们发现,世界各地的岩画是人最早通过石头来表达思想意识的一种艺术形式,这里面就能够清晰地体现材料和工艺的发展。在岩壁上怎么画呢?最开始是涂了颜料来画,还有的是嘴里含着颜料吹上去的。然后就逐渐发展成用硬一点的石头在岩壁上刻画,反复地摩擦、打凿。这些都是早期石刻采用的工艺,因为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硬一点的石头。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工具之后,对石头的加工就更强一点了。而碑、墓志等石刻要进行石材加工,这一整套工艺的形成,基本上要等到战国末期出现铁器以后了。现在看到的比较早的石刻,往往不太加工外形,岩石是什么形,石刻就是什么形,刻石基本就是卵石形,摩崖就是一片大崖壁,等等。相对于用青铜工具凿刻的工艺来说,通过研磨加工文字这种方法可能出现得更早,在对石材的加工中,打磨的效果也更好。我们去看国内外的一些早期石刻,表面都很光滑,不少大概就是磨出来的。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