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以莎士比亚的方式谈论莎士比亚

2016-06-06 09:06:14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当然,如果单纯考虑趣味性,“倒莎派”(其实任何学术争端的质疑方都是如此)具有先天优势。虽然时隔四百年后,找到一锤定音击溃莎学的铁证似乎并不现实,但不时抛出一鳞半爪的新鲜线索,通往更多的疑点,还是比分析“to be, or not to be”的重音究竟该落在哪个词上,更能刺激学界和读者的神经。在这个系列里,近年读到的《寻找莎士比亚:探访莎剧中的意大利》(The Shakespeare Guide to Italy: Retracing the Bard's Unknown Travels)是相对“软性”的一本。它并没有像那些更具有攻击性的倒莎派那样,抬出哪个比“艾文河畔斯特拉福的莎士比亚”更有资格成为莎剧作者的人物(比如培根,甚至伊丽莎白一世本人),整本书乍一看近乎导游手册。作者理查德·保罗·罗行文克制,除了用“我们的剧作家”替代本应出现“莎士比亚”的地方,你几乎看不到特别明显的倒莎派锋芒。

然而,保罗·罗先生穷极二十年、耗尽下半生(该书出版时他已去世),游历意大利全境,收集大量照片和地图,最后的结论是:惟有对意大利“深度游”过甚至长久居住过的人才可能写出那十三部意大利题材的“莎剧”,而这与学界普遍认定的莎士比亚生平相悖(通常认为莎翁不仅从没有出过国,而且也不太懂拉丁文)。他的潜台词是,或者莎士比亚的生平记述中漏掉了一大段他在海外云游的经历(那么,那个同时在环球剧场里又编又演的家伙难道是他的分身?),或者,这些戏的作者另有其人。“足不出户的年轻人永远只是平庸的脑瓜”,莎剧《维罗纳二绅士》里的这句台词正好被倒莎派顺手拿来当炮弹。

结论并不重要,有趣的是保罗·罗先生罗列的证据尽管不失严谨,却比一般的学术研究更具有娱乐性。比如他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台词里读到一大片“扎根城下”、“向西面生长”的槭树林,而故事的原型——意大利民间故事以及此后频繁的变体(比如布鲁克的叙事诗)中均未提及。意大利之行的第一站,保罗·罗先生就在维罗纳城外找到了这片古老的槭树林,虽然已经被现代化的大道和十字街分割得支离破碎,但它毕竟仍旧生长在老地方,仿佛与文本血肉相连。

关键词:莎士比亚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