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有关《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一切讨论,都归结于无意识心灵的某种“艺术专制”和理性商业逻辑之下的“美丽新世界”之间不可调解的永恒战争:无论是资本主义文化消费的商业逻辑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化逻辑,都决定艺术家必须消除教化民众的专制心态,必然要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向;但与此同时,又无法否认在“文化资本”被垄断的局面下,文化艺术作品的审美和欣赏存在“无法被理解”和“不愿去理解”的现状,长此以往,一个被大众文化裹挟,失去创新能力和抗争意识的“美丽新世界”就在前方。
这一永恒战争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给予文化艺术以功利效用之外的本体论意义。相比于科学建制、商业建制的不证自明,我们对一部电影究竟能够要求什么?除了创造商业价值,满足观众的娱乐和消遣需求,以及推动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进步”(包括美育价值)之外,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艺术产品,能否拥有真正独立的本体存在价值?在牺牲了99%的观众对“艺术电影”的好感后,那“1%的烛光”的存在,从而对“艺术电影”延续的意义,是能够被确认并且赞扬的吗?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
在讨论的终结,我们还可以打一个比方,这也回到我们最初对影片的疑问:《地球最后的夜晚》之所以采取“冒犯式”的营销手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其技术上具备革命性的70分钟3D长镜头的拍摄,消耗了巨额成本。
如果接受很多评论者的意见,这个长镜头在艺术表达上的革命性并不如其技术性,那么,如果这个长镜头的唯一意义就在于它的“美”,甚至不少观众并不觉得它“美”,如果这个长镜头所剩下的唯一意义仅仅是从来没有拍电影的人这么做过——
你觉得花这么多钱去做这件事,可以吗?
原标题:“二次元”凶猛来袭 治理应与引导并举前不久,某杂志报道,在网络空间里,有一股颓废气息颇为流行,而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想的、说的、做的也颇受这股气息的影响。
2018年,是性别新闻前所未有大爆发的一年。 年初,席卷文化界、公益界和商界的反性侵运动第一次将性侵和性骚扰事件曝露在阳光下。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高发与危害,反性侵运动在中国也间接推动了司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