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无意识的心灵与理性的美丽新世界之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7)

2019-01-03 13:59:34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毋庸置疑,这一逻辑在当代电影市场和观众面前,是荒诞的。在当前电影依然以大众消费品、以文化产品的身份而不是以艺术品而存在的现状下,电影是不存在审美高下之分的,所有院线电影都必须以商业逻辑来评判——而且商业逻辑的根本来源,是当前所有观众口味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具备最普遍和最广泛的支持。

那么,对毕赣之前的说法可以有这样的一种回应:“我们已经告诉过你我们不喜欢了,没有其他人介入,你不要,也没有资格强行把我拉出舒适圈。”

文艺作品的审美和品位是否应该有高下之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我们对艺术的建构,与科学、商业等建构是否能够相同这一本体论问题中。当代理论的建构认为文艺作品在审美品位具备高下之分是不言而喻的:类似布尔迪厄提出“文化资本”,鲍德里亚提出“符号价值”,都是建立在艺术作品本身存在一个由符号组成的,既定的、有层次的建构这一基础之上的。

以“文化资本”理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认为,之所以存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分野,根本在于文化是在不断发展的,普罗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必然缺乏更高的文化素养。而这种缺失,是因为精英阶层将不断发展的文化也视作一种不可或缺的权力话语,他们运用资本主义机器垄断了“文化资本”,剥夺了普罗大众掌握“文化资本”的渠道和可能,从而使得普罗大众缺乏理解、喜爱更高层次文化的能力,确保不同阶层的“文化资本”之间的断裂。

批判理论甚至更进一步,认为精英阶层这种对“文化资本”的垄断,更深层次是对普罗大众劳动力和精神的异化,并潜移默化中造成“自然而然”。因为缺乏获取更高层次文化素养的渠道和可能性,以及在劳动力和精神力上双重被剥削,资本主义机器得以用这种不可能的绝望,从本质上促使普罗大众彻底放弃在文化和精神上进行超越的期待,成为“单向度的人”,从而丧失抗争性和创新能力,在“大众文化”中原地踏步——“娱乐至死”,建成一个从审美到物质上都完全固化,个体沉溺于自我满足之中的所谓“美丽新世界”。

关键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