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蒙古人是见过大海的。如南宋祥兴二年(1279),宋朝军队和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战,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再如1274年到1281年,元日之间发生了两次战争,元朝派军攻打日本,跨海登陆作战,出兵期间还遭遇了海上的大风暴,损失惨重。
其二,现今北京湖泊的“海”名,本就不全是元时蒙古人给起的。
这具体得从元代的主要水域系统说起。元代,大都的供水系统主要有二,一是高粱河—海子一线,是通惠河漕运系统的一部分。另一条是金水河—太液池,构成了宫苑用水系统。
先来看海子一线。元代的“海子”,就是今日的积水潭、什刹海周边的水域,但是当时的水面可要比现今大的多多了。有多多呢,官方史料《元史·河渠志》中记载,“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汪洋如海一词,描绘了当年海子的广阔面貌。
元初,为了解决江南漕粮的北运问题,除了积极发展海运外,还疏通了南北大运河,使得漕粮可直抵通州。忽必烈至元三十年(1293),都水监郭守敬又主持开挖了通惠河,引白浮泉水入瓮山泊,然后流入高粱河,再由和义门(今西直门)进入大都城,汇于海子,再沿着宫城南下注入通惠河,以接济通州的大运河。通过导引水源、增加水库调节、布置船闸等环节妥善地解决了通惠河与运河的衔接问题。